中国美发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学习美发

学习美发

独家首发!解密75年前赤峰军调组13张照片背后的历史

中国美发网2023-02-24学习美发美发留客方案
美发丝洗发水,美发留客方案,美发店联盟,独家首发!解密75年前赤峰军调组13张照片背后的历史,美发丝洗发水,美发留客方案,美发店联盟2017年华辰拍卖公司秋拍如期举行。在介绍拍品的画册中,出现一组有关解放战争时期,为调停内战专门

独家首发!解密75年前赤峰军调组13张照片背后的历史

独家首发!解密75年前赤峰军调组13张照片背后的历史,

美发丝洗发水,美发留客方案,美发店联盟  2017年华辰拍卖公司秋拍如期举行。在介绍拍品的画册中,出现一组有关解放战争时期,为调停内战专门派驻赤峰的三人小组的工作和生活照片。照片一共是147张,其中照片58张,底板89张。在图录中共选取了13幅作为推荐样片儿,这批照片拍卖底价为3万元,最后以34000元被神秘买家竞得。除了面世的13幅照片以外,其他照片的内容被锁在深闺中,至今没有露面,实在是件遗憾的事。

  美发丝洗发水,美发留客方案,美发店联盟华辰2017年秋拍拍品图录面世之后,赤峰乡邦文献收藏界的一位藏友徐胜楠将这批照片翻拍后,推荐给赤峰乡邦文献收藏文献大家老师。崔老师进行了缜密的订证之后,先后三次在风瞬公众号等媒体发布了考证结果,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我见到这一批照片之后,可谓是心潮澎湃,虽然这批照片是小荷才露一尖角,但是丰富的内涵足以令人震撼。处于文史业余爱好,总觉得有责任将这批照片所折射的时代光影挖掘出来,以求证于方家。

  三人小组是指抗战胜利后有美国主导的调解国共军事冲突而成立的领导机构。1945年12月成立,由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代表张群(后为张治忠)、中共代表周恩来组成军事调停三人委员会。为了调停国共双方的军事冲突,在北平成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办公地点设在协和医院。军调部同样也由三名委员组成,由国、共、美各派遣一名代表,由美方代表任主席,美方代表是罗伯逊,中方代表是,方面代表是郑介民。所有事项必须经三名委员一致通过,三名委员均有否决权。北平军调处下设38个军调执行小组,分赴各地执行军调任务,禁止双方军队的战斗接触,妥善处理双方军队的相处与整编问题。派驻热河省的军调小组有两个,承德军调小组和赤峰军调小组。由于热河省国共双方军队摩擦不断,北平军调部尤为重视,在38个军调小组中名列第一、二位,赤峰军调小组称为第二军调小组,中共代表由热河省军区司令员段苏权亲任,足见对赤峰军调之重视。由于中共军队在抗战期间,大多数将士没有授衔,所以段苏权被中共临时授予少将军衔,在三人小组中是军衔最高者,而美方代表和方代表都是上校军衔。第二军调小组,美方第一任代表是杜锐孟上校,代表为谷礼汉上校,这幅照片是他们三人小组成立后,在赤峰的合影。背景是三人小组驻地,原日本驻赤峰领事馆的门前。目前存疑的是文献记载谷礼汉是上校军衔,但照片中领章却是中校军衔,是否谷礼汉上校军衔是以后晋升的还是此人非谷礼汉,目前因找不到可以相互印证的资料,姑且将他初步认定为谷礼汉。

  日本驻赤峰领事馆成立于1917年2月27日。最初租住的赤峰绅商杨子彬在四东街路北东端的宅院,后来买下二东街东段路的一处宅院,经日本改造后开馆。赤峰沦陷以后,大批日本军政商各界人士入驻赤峰,领事馆扩编,原办公地点太狭小,所以便买下三东街路北西端的永巨作为家属宿舍和第二办公地。赤峰光复之初,暴民们几乎将所有日本办公机构摧毁并抢劫一空,唯独领事馆毫发无损,推测是被苏军占据并用才得以保存。苏军在1945年底撤离赤峰时,正好与三人小组入驻时间相衔接,使领事馆得以完好保护。另一个三人小组选择领事馆的原因比较符合美国人的口味,日本与19世纪初叶“明治维新”起便效仿西方而脱亚入欧,生活方式全盘西化,因此领事馆的陈设和布局也是欧陆风格,加上建筑考究高档,成为三人小组的办公之地。

  日本领事馆的办公环境并不宽敞,前后院子两排房屋加上走廊、门厅才不过14间,根本容不下三人小组以及各自的团队办公使用,所以三人小组非主要成员办公和住宿,大多数还是在永巨的2号院甚至拓展到其他地方。由于赤峰已经是中共控制的解放区,三人小组中的中共代表及随员并不与美国和代表合住在一起。

  这幅照片是13幅照片中人数最多的一幅。一共有12人分前后两排,地点是日本领事馆的门前。我之所以将这幅照片命名为欢迎段苏权将军到赤峰赴任履行职责,是鉴于在三人小组的合影中,一般都是美方代表位居中间。因为美方是三人小组的主席,国共双方位居其次,在这幅照片中,中共方的三位代表却站到了中央,整幅照片以段苏权将军为核心,说明这幅照片是专为段苏权到赤峰三人小组赴任而特意拍摄的欢迎照。赤峰三人小组组建以后,于1946年1月19日乘美军C27型运输机到达赤峰,但是段苏权并没有同机抵达,他正在承德一带指挥中共军队抵御13军对热河省南部的进犯。他的职位由中共方的联络官代理。杨建中很可能就是照片中段苏权右侧带筒帽的那位。1945年底,北平军事调停处执行部成立以后,所有在职人员一律统一换成美式新式服装,不再佩戴皮革武装带而改成软质束腰军服,服装的颜色为草绿色,但是为了区别中共代表和代表在服装上的区别,中共代表仍然保留了旧八路军、新四军的筒形帽,而没有改戴美式软角大檐帽,同时也表示与美方军装上的距离以显示中共军队的独立性。照片中右侧的代表军官戴美式大盖帽,前方蹲着的应是接送段苏权将军的美军运输机机组人员,戴的是美式船形帽和皮帽,唯独北平军事调停处的中共代表人员戴的是旧式筒形帽。虽然在军装上已穿上了美式的改良服装,但仍然保持了中共军队服装上的独立性。段苏权及其助手因为没在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所以仍然没有换上军调处执行部的统一着装,穿的是没军衔、也没戴领章土布的老八路服装赴任,这也就排除了段苏权是从北平军调处执行部赴任的可能,而是后来因军事脱不开身迟后赴任的原因。

  在这幅照片的排列顺序上是中共代表团是新任,先到方表示客气未站主位,左侧次位和前蹲踞状的是美方飞行机组人员、代表及随员居再次位,因为段苏权是湖南人,个子矮小,所以为陪衬突出他的主位,特意安排前排的蹲位,并且在院内迎门处帐篷上方,挂上执行小组的横幅条幅,以彰显对段苏权的尊重,段苏权将军面对镜头,笑容可掬,自信心和气度溢于言表。

  在段苏权右侧的的代表现在初步判断为谷礼汉上校,却并没有在主位上。主位的是一位细高个子的年轻人,由于照片反光的原因,辨不清他的军衔,但是地位肯定要高于谷礼汉上校,这两个人究竟哪一位是谷礼汉上校,从照片的位置排序上又增添了不小的变数。

  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成立以后,为显示其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特意设计了徽章和臂章,统一着装后必须佩戴。徽章底色是蓝色珐琅彩,上面为白色军事调处执行部7个字,上中心部位是三个相交的圆环,以象征三方团结协作,两侧是麦穗,象征和平,底下是汉字的英文缩写。军调部的臂章造型为盾牌,底色是上蓝下红,上部书有军调两个字,下部是三个交叉的三环金色标志,以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的底色,象征和平建设国家。所有统一着装的美国、和中共代表及随员都必须佩戴徽章和臂章,在发现的照片中都是如此,但是由于段苏权和随员没领过军调部颁发的统一服装,所以照片中就没有佩戴徽标和臂章,仍以穿着老八路军的服装履行军调职责。分析其原因,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刚成立,又面临国共两党军事摩擦不断大范围出现,刚成立的38个军调小组庞大的队伍根本来不及配备那么多的专职服装。

  三人小组视察冲突前线日飞抵赤峰后,立即开展工作,21日三方达成协议,13军54师的部队停止向赤峰的侵犯,停滞在天义和平庄一线,冀热辽军区部队停止在莫里河一线,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撤出赤峰,由当地组建的保安队维持市区社会治安。文献记载的三人小组最早的视察,是1月下旬对建平县争议地区的调处。2月中旬又赴宁城南部和平庄古山一带进行视察。这幅照片拍摄的是哪一次视察已不可考,但是从照片前方位置的冀热辽军区军官分析视察的应该是冀热辽军区驻防地,当地的最高军事首长接待三人小组时的合影留念。段苏权在照片中仍旧是满面笑容,神态放松自然,对三人小组调查肯定是胸有成竹,而谷礼汉上校面部表情却十分凝重,与段苏权的笑容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而杜锐孟上校则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木然表情。冀热辽军区的这位首长一副气宇轩昂、英姿勃发的神态,似乎表明冀热辽军区部队严阵以待、秋毫无犯的立场。

  照片拍摄的背景,有土房、土墙和没有树叶的树木,应是冀热疗军区驻扎的村庄。三人小组乘坐的美式军用吉普车挡风玻璃下印有执行小组4个字,汽车盖上刷了一个大号的美军五角星标志,表示车辆是由美军提供的。美军C27军用运输机,能搭乘军用吉普车等大型军事机械装备,这辆吉普车应是空运到赤峰供三人军事小组军调时使用,由于权属于美方,中方在接到宁城南部甸子乡马家村一带发生战斗,要求三人小组奔赴现场调处时,却遭到美方拒绝,以没有汽油为由作为推脱。在三人小组全体合影的那幅照片中,旁边一侧便摆着大号的汽油桶,应该是供三人小组视察时备用的储油桶。

  这是一幅三人小组奔赴调停现场的工作场面。照片从左至右为段苏权将军、谷礼汉上校、军官、方面随员和杜锐孟上校。从照片上看,背景是一座土房,窗户被炕席做的护窗板蒙住,似乎是没有人住。画面主体的军官在摊开的一张上指指画画,似乎是向三人小组讲解国共双方军事对垒的布局和军事摩擦的情况,从注视这张地图的三人小组成员表情上看似乎都很放松,段苏权将军还是那种自信的神态,谷礼汉上校手里拿着半截香烟,一手持一支钢笔注视着杜锐孟上校。而杜锐孟上校用手指着地图上的一角,似乎是要求军官和谷礼汉上校做出解释。从服装上看段苏权将军戴一顶薄薄的棉军帽,脚穿广口家做黑布鞋,而那位军官戴一顶剪绒厚棉帽,厚厚的棉军衣,并打着绑腿,脚穿布棉鞋,帽徽还是青天白日的小圆徽,是军队没有更换美式军服前的1936年制式军服。从这张照片的人物着装分析,似乎已经进入2月下旬到3月上旬的季节,三人小组来赤峰时是最为寒冷的三九天气,气温都是在零下十几度以下,必须佩戴厚棉和棉鞋,而照片中段苏权戴的是棉夹层薄军帽,穿的是圆口单鞋,当时已经是大地回暖的天气了。这幅照片拍摄的时间应该是2月中旬以后,13军多入境进犯赤峰和承德之时。

  这是一幅国共双方军官在宴会上交往的照片,抓拍的是两位军官划拳时的场景。画面主体是一位身体壮硕的军官,佩戴的是中将军衔,寸头,浓眉大眼,一副英武的军人神态,外穿一件羊剪绒的半大军棉服,正出手与中共方随员划拳。中共方随员背对着镜头,身材瘦弱矮小,穿一身老八路制式的军装,腰系皮质武装带,沉稳内敛应对对手的拳令,画面上这位中将也许是酒精的刺激,表情十分张扬,一副妄想压倒对方的气势。可是对方却以柔克刚,沉着应对,恰好对应了国共双方在解放战争初期的那种战略对峙事态的缩影,折射出酒场也是战场的另一种方式的较量,这场宴会的地点,从室内布局和门窗风格分析,应是日本领事馆的餐厅,很可能是三人小组招待这位中将大员来赤峰视察举办的宴会,宴会的酒具都是赤峰街流行的喝高度白酒的二两酒的细脖酒壶,酒盅是福字盅。每蛊盛酒三钱,当时赤峰人喝酒都拿这种盅当量具来猜拳行令。可见这位中将军官应该是祖籍北方的彪形大汉,对东北的猜拳行令那一套手到擒来,非常拿手。有的学者判断这位中将是十三军军长石觉,因为他是中将军衔,又是进攻热河省担任主攻任务的13军军长。但是石觉在回忆热河战斗历程的回忆录中,并没有任何去过赤峰的记载。在他的回忆录中相当详细地回忆了三人小组与他交往的经过,仅记录了1946年2月18日、19日两天,在承德三人小组主持下,与中共高级将领的谈判。中共方的代表是时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的肖克将军,因此可以判断此人不是石觉。况且石觉是广西桂林人,对北方喝烈性酒和猜拳行令并不一定适应,而且从照片上看,石觉是个圆脸,而这张照片中将的形象差别很大。那么这位中将又是何许人也?经过反复筛选对比,这个人很可能是由任命的热河省主席刘多荃。从服装上排查如果是军调处执行部派来视察的高级官员,服装应该是美式统一着装的棉帽连体式半大棉衣,与这位中将穿的翻领羊剪绒军大衣明显不合拍。所以得出这位中将是非军调处执行部系统的高级将领的结论。

  我之所以将这位中将初步认为是刘多荃,是经过反复比对能与赤峰战事有关的高级将领排查的结果。同时能查到的刘多荃照片与这位中将形象相似,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刘是蒋介石任命的热河省主席,对赤峰有名义上的管辖权。刘多荃是辽宁凤城人,东北军高级将领,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时任东北军独立105师师长,他担任着捉蒋总指挥,1941年就兼任热河省政府主席。热河省光复后,蒋介石为了拉拢原东北军将领为他打内战,任命他为热河省主席。蒋介石深知东北军与他之间的芥蒂很深,采用一箭双雕的手法,既任用但又加以控制,热河省全省都被中共控制,它只能是空头的省主席。所以将省府临时建在锦州,等待军队收复。内战谈判初期,中共代表周恩来与代表谈判,签订停战协议,出于尽快促成协议签订,便在热河省赤峰的归属问题上让了一步,中共退出管辖赤峰,由中立的保安队接管赤峰防务,这也就给了刘多荃染指赤峰的机会,因此在三人小组进驻赤峰以后,便利用和谈的机会到赤峰视察,由美军运输机将他从锦州空运到赤峰,这次宴会很可能就是三人小组为他举行的欢迎仪式。刘多荃身为东北军将领,又经历过西安事变的国共合作,对颇有好感,在宴会上与中共代表们推杯换盏是有历史渊源的。辽沈战役以后的热河省政府在承德烟消云散,刘多荃在华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的任上举家前往香港。1949年在香港联名通电起义回国,后任政务院参事、辽宁省交通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第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7月22日在北京病逝。

  这幅照片拍摄的地点可能是日本领事馆的第二进院的正房门前,日本领事馆在买下二东街路北的一处二进院落后对原建筑的门窗进行了更换,对进大门的第1排房屋中间加了个日式山花门厅,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中式风貌。照片中一共6个人,站成前后两排。第1排从左至右为美军运输机的中方飞行员,胸前挂了个望远镜,穿了件美式飞行员夹克,手上套了一副厚厚的手套,应为照片上的主角,第2位是谷礼汉上校,右手拿了只烟卷,第3位身穿1936式军服的军官,手中也拿了半截香烟。在发现的这批照片中谷礼汉总拿着烟卷,是一个烟不离手的老烟枪。第2排自左手起,站在台阶上的是一位身穿西服式小翻领夹克的军官,仅次于杜锐孟上校,因身高材大站在了台阶的下面,靠最右面的是段苏权少将,因身材矮小站在台阶上,整个画面通过台阶的调配显得十分的和谐。从服装上看前排右一和后排左一两个军官并非三人小组方面的人员。前排右一的军官穿的是1936年制式的军服,而后排左一的军官虽然穿的是美式军服,但是军队除了驻印远征军,因地处热带,穿翻领美式军服以外,都穿的是立领美式军服,直到台湾以后才穿翻领美式军服,推测此人应是美方雇用的文员,因美军常服都是小翻领系领带,中方雇员也随之保持统一。那么为何会在三人小组办公地出现军官,我认为他有可能是热河省政府派驻三人小组的联络官,在上任后与三人小组的主要成员合影留念。

  在照片中位居主位的是飞行员,此人在欢迎段苏权将赴任的照片中出现过,蹲在前排左手第二的位置上,抗战期间美国空军援华航空队曾招收了大批中国人加入空军机组担任空运任务,这些人穿美国军服享受美军人员的同等待遇,二战结束以后帮助军队运兵和打内战。这个美军机组开的C27运输机可能是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的专机,专门运送三人小组成员到各个驻地,并运送三人小组的给养物资,因此机组人员的待遇很高。从先前的合影来看,C27运输机的机组人员一共是5人。其中美军两人,中国人三人,美军飞行员和机长应该是中间高个子戴皮帽的美国人,而他右侧的这个中国人应为副驾驶。在这幅照片中却单独与三人小组的代表合影,可见其待遇甚高。他胸前挂着一副望远镜,很是奇怪,因为军事望远镜多用于观察军事目标,在赤峰城区望远镜的作用只能是观风景远眺使用,想必是这位年轻的飞行员刚到赤峰感到新鲜,到处游逛时,用望远镜观风景。这位飞行员身材高挑气质儒雅,应是来自于大城市高校的学生,投笔从戎加入美国空军,报效祖国,不想后来却卷入内战的漩涡之中。

  这幅照片拍摄的地点和时间均与上一幅照片相同,只是减为三个人,杜锐孟上校和军官及飞行员坐在领事馆后排办公室的二层台阶上聊天的抓拍。主角是这位军官,手里夹着半截香烟,向杜锐孟上校和飞行员诉说着什么,这位军官表达能力极强,他的谈话引起了两位听众的高度关注,看来谈话内容是上校和飞行员感兴趣的内容。这位军官军衔为上校,年纪大约在40岁左右,身材不高,从形象上看应该是南方人。初步判断他的职责是热河省政府派驻到三人小组的联络官,代表热河省政府负责协调国共两党军事摩擦的地方管理事宜,他有可能是在刘多荃视察赤峰时留下来的人员。军官与三人小组接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13军进攻热河省的部队代表,但是总体感觉可能性不是很大,13军早在1944年就换装美国军事装备,军装也是美国式军服,而这位军官的军服仍然是军队1936年制式。13军在1945年光复后,完成广州受降,在香港搭乘美军军舰赴东北接受东三省防务,本来计划在葫芦岛登陆,却遭到苏军拒绝,因为苏军尚未完成东北的撤离。后改在秦皇岛登陆。登陆以后占领山海关和锦州以后,便改变接收东北的意图,准备用武力进攻已是中共控制的解放区热河省。13军的4个师进入热河省后兵分两路向纵深推进。其中54师担纲进军赤峰的任务,从敖汉旗金厂沟梁一直攻击到平庄、古山一线和宁城八里罕、甸子一带,与冀热辽军区所属的部队展开激战。1946年1月20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协议以后,对方处于对峙阶段,赤峰三人小组的调停工作主要是针对13军和冀热辽军区的部队。13军与三人小组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三人小组中的方面代行,就像冀热辽部队通过段苏权将军联络一样,没有必要派联络官到三人小组驻地开展工作。

  这是一幅从高处拍摄的赤峰头道街北市场的照片截图。截图位于北市场东墙上,用墨书题写的标语口号体诗。内容为:喂!如果你受罪,那么你就抗争。万一有人再挑起战争,我们就消灭它。在8年战争中,我们已经学会怎样取得胜利。这首诗很显然是赤峰市政府指示下书写的,而且是有意识的让三人小组看到的,不想被三人小组无意识地摄入画面。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后外贝加尔方面军,直插赤峰山海关方向,8月17日中共冀热辽挺进军中路军从喜峰口出关,向赤峰挺进,并与苏军在赤峰会合。整个热河省全部成为解放区,而根据中苏友好条约将热河省及赤峰划为国统区,13军、52军和94军的一个师,在美军军舰的运输下在秦皇岛登陆,并按照蒋介石的手令限期攻占承德、赤峰一线。中共冀热辽军区所属的热辽纵队,22旅、27旅、30旅及特务团,共1.4万人在赤峰布防,并与来犯的13军54师发生战斗,赤峰保卫战打响。所以这首诗中的“万一有人挑起战争,我们就消灭它”,就是指赤峰保卫战。赤峰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减租减息、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运动,解放区的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国统区由于接受大员的无能和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民的生活又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标语口号中的“喂!如果你受罪,那么你就抗争”,其实就是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投入到抗击军队侵占解放区的斗争中来的呼唤。在抗战8年的艰苦岁月里,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以游击战争,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近120万的主力部队和200万民兵强大的武装力量,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之路。标语诗中的“在8年抗战中,我们已经学会怎样取得胜利”,就是向三人小组和当局表明,务必歼灭来犯之敌的决心。这首标语诗的创作者文化程度并不高,也不擅长现代诗的格律,用一种近似大白话的创作风格,表达了赤峰军民要和平,不要战争,也不要惧怕战争的意志和坚强决心,是解放战争文学创作和政治动员的杰出作品。

  赤峰三人小组国、共、美三方都各自配有众多工作人员,协助各自小组的工作,美方代表的联络站并没有设在日本领事馆,而是设在二东街路南天主教区小修院内。小修院的院长齐三德是比利时籍神甫,思想极其的天主教神职人员,在美军联络组设在小修院的期间与美军打得火热,配合美军刺探中共情报,做了许多坏事。赤峰第2次解放以后,被赤峰市公安局软禁,他交代了配合美方代表和军队搞地下情报工作的错误,1948年被驱逐回国。照片拍摄的地点就是小修院的正房正门台阶门廊下。左一为杜锐孟上校,身穿羊剪绒翻领黑色皮夹克,左2和左4为两个美国人穿高筒系带皮靴,最右侧者曾出现在欢迎段苏权将军的合影照片中蹲踞中间位置,我初步判断他为美军飞行员。而位于左三位的便是小修院院长齐三德,身穿中式长棉袍服,内穿棉布长裤,足蹬一双西式系带皮鞋,4人并坐在台阶上摆弄着一条中国品种的四眼狗,将联络站设在天主教区的目的可能是美方利用天主教在赤峰广泛的传教区网络收集中共军队动向的情报,另一方面齐三德是欧洲白种人,与美国有一种文化认同的心理有关。

  这幅照片所摄取的是一位书写信封的赤峰当地人。写信的环境应是一间办公室,墙壁糊的纸已出现破损,墙面上一幅招贴画写着“拍卖”两个印刷体大字,下面一排字是英文缩写,靠墙摆放的是三屉办公桌,桌上摆放着一瓶钢笔墨水瓶,书写者为一消瘦的中年人,头戴日式战斗帽,上身穿协和服,手拿一支毛笔蘸墨水,书写两个大信封。信封右侧为收信人的地址,左侧是寄信人的地址,中间收件人的名字栏为单位人称,全文为国民政府军队最高指挥者,很显然这封信是寄给蒋介石的,由三人小组代为转交。信中的内容可能是一种民意的表达,或者是呼吁和平,制止战争,或者期待军队占领赤峰,内容无法推断。拍摄者的本意,应该是表现赤峰民众向上反映民情的一种方式,那么这位直接致信蒋介石的人又是何等身份呢?东北沦陷之后成立了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推行日满亲善、协和共图的政策,日本殖民当局设计了一套供文教系统和公职人员穿着的协和服,他以日本军服为蓝本,经过改造而成,由协和帽、协和服组成。协和帽就是日本战斗帽的变体,而协和服只不过是日本军服的照搬版。伪满政府规定,公职人员上班一律穿协和服,重大的场合也必须穿协和服作为礼服,由此推断这位写信者可能是在伪满时期的公职人员,至于他为何在赤峰光复之后仍然保持穿协和服的习惯,这可能与当时距离日本投降时间较近有关。三人小组入驻赤峰,距离日本投降不足半年,日伪时期的服饰习惯,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习惯性地留存。

  三人小组在赤峰工作期间,美方代表及其随员的衣食住行,生活情趣,都曾给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照片的摄影师不单用镜头聚焦美军的生活,也记录了他们在赤峰生活的不同侧面,虽然平凡但充满生活的情趣。

  在这幅照片中,美方代表杜锐孟上校坐在沙发上,请一位中国摄影师为其理发拍照。他手拿一本美国出版的英文杂志,仔细阅读。期刊的名字叫《战时中国》,封面的图片是一位中国军的炮兵观测员,正在用测距镜观察炮击目标的弹着点。这本杂志应该是美国出版的二战期间中国战区战况的期刊,杜锐孟上校随身带着这本杂志,可能是了解二战期间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的基本情况,为调处工作做以参考之用。理发师是位中国年轻人,身穿中式服装,但是却烫了一头卷发,可谓是时髦青年人。他理发时那种认真的态度和姿势表明,是一位技艺娴熟的理发师,从理发的室内环境分析,不像是理发馆,因为理发馆有专用的可调节角度的铸铁理发椅,而不会是靠墙的沙发。理发地点应该是日本领事馆里的杜上校的办公室,所以才配备了当时极为稀缺的皮质沙发。这组沙发应该是日本领事馆领事办公室的原有配置,杜锐孟上校是三人小组中的最高级别人物,理应使用日本领事的办公室。在办公室中有一窗西式三扇的玻璃窗,应属于后窗,其造型与日本领事馆照片中的窗户相同,在办公室内还可以见到一个日式煤炉,后墙窗户上挂着一盏白炽灯泡,桌上放着一盏玻璃罩子煤油灯。赤峰光复时电灯厂日籍人员逃离,电灯厂不能送电,整个城市只能重新使用煤油灯照明,煤油灯和电灯同时出现在照片上,正是那个时局动荡时代的反映。

  赤峰当时虽然有许多西式风格的理发馆。但也普遍存在着一批游走于街头巷尾的理发师身上挎一个装着理发工具的包,手拿一个像大号镊子的响器,民间称为唤头,另一手拿个铁棍放唤头,一经插入后向外一拔,使唤头顶端的两个接触点相互碰击震颤,发出刺耳的震颤声,来召唤需要理发的顾客。但是作为杜锐孟上校这样的人,是不会请游散的理发师理发的,应该请的是市区内大理发馆,擅长西式理发师上门服务,从理发师的时髦发型中就可见一斑。

  这幅照片的拍摄地点可能是设在日本领事馆附近的三人小组厨房。照片中心是一座用煤气做燃料的烤面包炉,在炉的底座上可见煤气调压阀门,粗圆筒状的炉身是专供烤面包的炉膛。照片中一共有5个人,中间身材高大的美国人是杜锐孟上校,他正在用烤面包炉顶的煎蛋器做煎鸡蛋的示范,左一是身穿军服的军人厨师,左二头戴毡帽头的青年人,可能是临时雇用的帮厨,他们俩人正在笑容可掬地学习观察杜上校的煎蛋示范,右侧两位美方人员也在旁边观察欣赏其长官的煎蛋手艺。该房间的后窗户为中西合璧式,上半部为中式隔扇窗,上面糊的是窗户纸,而下半部是西式玻璃窗,这种风格的窗户在旧式赤峰民居中常见,所以推测该厨房可能是临时租用的民宅。

  这幅照片的拍摄地点位于头道街老爷庙前院的北市场,主要表现是美军人员与中方人员逛市场的情景,摄影师为了表现两个人置身于市场内熙熙攘攘的繁华场景,特意跑到老爷庙南端正中的戏楼上,居高临下拍摄了以美中双方人员为轴心的盛大场面,由于使用了广角镜头,竟然将戏楼屋顶的飞檐摄入了画面。当时便携式相机还属于罕见之物,又是人高马大的洋人居高临下拍摄,吸引了逛市场的人们好奇地观望,以至于照片中的许多人都仰望注视着镜头,而两位美中人员却浑然不知。在照片中的美国人用胳膊夹着厚厚的一叠书,可能是在市场上淘到的,而中方人员双手后背,像个身份较高的大干部,在市场上游逛的人群绝大多数身穿中式传统服装,只有少数的人穿制式的服装,在人群中一位头戴伪满国高学生软壳帽的学生引人注目,表明伪满时期的殖民文化还在人们的服饰文化中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这幅照片的背景中,完整地展示了赤峰晋商首富元隆老宅的侧面全景,三进深的大院布局,宴宾楼后楼和西过堂高高耸立。院西厢房一面坡晋式风格的后砖墙像一座城堡的城墙,表现了赤峰晋商富甲一方的雄厚实力。照片中无意之中展示了解放区繁荣的社会景象,将近年关了,翻身得解放的赤峰人民,享受着带来的好政策,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渴望着和平稳定的生活,唯有市场一侧的标语诗表示着人民不要忘记即将到来的战争,居安思危,拿起武器,保卫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成果。

  美国和中国这两个相距万里的文明国度,呈现给人们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古老的东方文明对于美国人来说是那么的新奇和神秘莫测,当这批美军因二战原因来到中国之后,他们眼中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世界,所以三人小组的美方人员在闲暇之余游走于赤峰九街三市的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下了哈达街的影像。这幅表现赤峰市中心街景的照片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该照片拍摄对象是三道街与西横街的十字交叉路口,是当时的市中心所在地,拍摄者登上位于三西街东段路南的望火楼顶上,居高临下向东拍摄了这幅照片,使市中心的建筑尽收眼底。由于拍摄时间选择的是下午西边的阳光正好投向东面的三道街,使画面没有了阴影,同时将拍摄者站立的望火楼的身影印在了地面上,照片的近景是三西街马路和两侧的店铺,主路面还是土路,两侧挖有排水沟,上面搭了一些桥板通往各店铺。路的北侧有一排电话线杆,松木经沥青油砟做过防腐处理,电线杆上还挂有短臂式路灯。路南十字路口西侧的巴洛克是高门脸建筑,是赤峰街最大的当铺乾元当所在地,解放后拆除建了新华副食品商店。乾元当过了马路对面的二层坡顶建筑是赤峰最大的饭店三盛园,1955年拆除后建了赤峰百货大楼,再往南那高高的烟囱是德成泉烧锅所在地。三西街路最东端的平房是西横街北口的西南角,店铺的名称叫德太恒,对面起脊的高大房屋是位于西横街路口东南角的宝生永大药房,德太恒再往里的店铺依次是礼泉通烧锅、巨和太、公元北店、老万顺昌。三西街东端路南乾元当以西,依次为万源德烧锅、义顺德杠坊、交通银行,义顺德杠坊门前还放了几件抬杠的工具作为幌子。照片正中横跨三西街的牌坊建筑是抗战胜利纪念坊。四柱三楼式,在中间坊门上方的黑色长条是石刻坊文,内容是歌颂斯大林解放东北光复赤峰的颂文。该牌坊是赤峰光复时,由商会组织募捐建立的,1946年10月,93军占领赤峰后,将牌楼拆除。这幅照片成了这座牌坊最后的影像。从照片上看赤峰的街道干净整洁,店铺门面光鲜明亮,行人不太多,但大多悠闲自得,表现出人民政府治理城市的高超能力和水平。

  在研读这批照片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只土狗曾三次出现在画面上,甚至连迎接段苏权将军那么重要的场合,这只狗竟然入列,实在是有失庄重。另一幅在天主教堂美军联络站那张4人合影中,这只狗竟然位于中间的位置,4个人如同众星捧月似的看着它,更是不可思议。第3幅6人合影它也敢来凑热闹,摄影师竟然没有驱赶也让它进了画面之中,这只狗看来是美方人员朝夕相处、寸步不离的狗明星。这只土狗一看就是赤峰当地的土狗,俗语称笨狗,因为在双眼上长了两个白点,起名四眼狗,赤峰当地至少有一半是这个品种,其貌不扬,又缺少洋狗的聪明、招人喜欢的智慧,怎么就成了洋人的宠物了呢?

  这只土狗最大的可能就是日本领事馆闲置时期雇用的看门人带来做陪伴、看护家院的看家狗。从常理上说,欧美的洋人对狗十分宠爱,几乎是家家养宠物,都有狗的情结。但是远涉重洋到中国参战是不可能带宠物狗的,要带也只能是执行军事任务的军犬。三人小组美方众多人员来到日本领事馆入驻,看到这条看家狗自然勾起了思狗的情怀,于是便将这条狗当做小祖宗供养起来,走到哪儿带到哪儿,甚至拍照片也不忘带上它。再者,这么多美国大兵放弃了美国花天酒地的浪漫生活,到了贫穷落后的中国,业余生活几乎没有。赤峰城区就那么几条街道,用不了一天就逛完了,生活枯燥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自从有了这条狗,不知道给美军大兵带来了多少欢乐,所以我叫他明星狗,就像当年美国人崇拜好莱坞明星一样,成为美国大兵精神生活的一个寄托。有趣的是最喜欢这只狗的美国飞行员,是那个瘦高个子的人,在那张迎接段苏权将军的照片中,这个美国小伙子蹲在第1排的正中,将这只狗夹在两腿之间,似乎无比亲密,丝毫不顾及中国人反对享乐主义的感受。在那幅天主教堂4人合影中,这位美国小伙子也带着这只狗,4个人将狗置于画面中心成了主角,4个人都凝视着并抚摸着这只狗,与狗来了张合影。美国人生性浪漫、不拘一格、随意性强的特性,在这只土狗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周立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他在东北地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撰写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后来改编成的电影曾经影响过几代人,为中国当代革命文学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有些史料中记载周立波曾担任赤峰三人小组中共方的首位翻译来赤峰工作。但是在这一批一共13照片中却不见他的身影。在查阅周立波在解放战争的行踪时才发现有些史料在记载周立波来赤峰的时间有误,他并不是赤峰三人小组中方的首任翻译,1946年2月7日,周立波担任新华社驻汉口记者,在汉口工作期间不久,便又调到北京军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任翻译,后来又被派往热河省任承德三人小组和赤峰三人小组的翻译。众所周知,赤峰三人小组早在1946年1月十九日便已经抵达赤峰开展工作。中共方不可能不配翻译,所以说周立波至少是在一个月以后才能到赤峰赴任。这批照片中没有发现周立波的身影是正常的,但是这批照片总数达147幅,现在才披露了13幅其他未曾披露的照片中是否有周立波的身影,尚不得而知。周立波在赤峰任翻译期间,经常参与冀热辽党报的宣传、策划并出版报告文学集《南行记》,1946年8月三人小组解散以后,周立波出任热中地委机关报《民生报》的副社长,后来又去了东北参加土改,写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刘白羽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号称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之一。1946年在他担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记者时,曾经三次到赤峰采访,与赤峰三人小组的三方代表都有过接触,并在其所著《时代的印象》一书中记录了他与赤峰三人小组接触采访和对赤峰作为解放区发展繁荣的历史见证。刘白羽首次到赤峰是在1946年1月31日,乘坐美军C27军用运输机担负采访任务的。在日本驻赤峰领事馆三人小组的驻地,他会见了杜锐孟上校、段苏权少将和谷礼汉上校,从而确定了段苏权虽然没在1月19日随第1批三人小组成员赶到赤峰,但是到1月31日已在赤峰工作。刘白羽在当天晚上8点便出席了三人小组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可能到赤峰采访的是一个记者团,至少国、共、美三方的媒体都在记者团中。在赤峰的第3天,他采访了赤峰市市长张立文,并报道了在赤峰市解放之后做的三件大事,以及揭露军队在向赤峰进攻途中迫害老百姓的事实。他第3次来赤峰采访时已是夏天,发现赤峰在的治理下繁华起来了,即使是夜晚,商人们也点着电石灯开夜市,街头市井人头攒动,这也正好印证了照片中繁华的北市场的热闹景象。有力地配合了国共停战期间,中共在解放区建设中作出的贡献。

  1946年6月26日,政府悍然撕毁停战协议,不顾国内国际的反对,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以此为起点,全面内战爆发。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已经无法继续为和平而努力。1947年1月8日,马歇尔因调停失败返回美国就任国务卿。1947年1月29日美国代表宣布退出三人小组,并全部撤出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美方人员。次日国民政府宣布解散三人军事小组即北平军调处执行部。2月2日,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率全部人员离开北平返回延安,在临行登机前会见记者时留下了一句豪迈的誓言,我们还是会回来的。果真不到两年,北平和平解放担任北平市市长,兑现了他的诺言。

  北平军调处执行部派驻热河省的承德、赤峰和朝阳三人小组中的中共代表及成员,忠实党中央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严格遵守停战协定,与代表寸土必争、寸土不让,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对主战派进行了有理有据、有利有节的斗争,用铁的事实揭露了军队不断挑起战争,破坏停战协定的罪恶阴谋,为解放区的建设和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们是在另一条战线上斗争的勇士和英雄,受到了党中央的表扬。1946年3月15日,段苏权接替陈伯钧出任承德三人小组中共代表离开了赤峰,向仲华上校接任赤峰小组中共代表,1946年5月份东北大战全面展开,从热河抽调兵力支援东北,乘热河省兵力薄弱之机,冀热辽军发动了5月战役,恢复大片土地,达到了牵制敌军、配合东北作战的战略目的。在战役胜利之后,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党委书记程子华将承德、赤峰和朝阳三人小组中的中共代表召集到承德,开会总结大战前后所面临的形势,布置下一步在战争环境下如何开展工作,并与代表们合影留念。1946年6月以后,内战全面爆发,30多万大军开赴东北,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党中央作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抉择,把战略重点从城市转到农村,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热河省解放区让出了承德、赤峰两座中心城市,在93军先头部队已经兵临赤峰城下的时刻,赤峰军调三人小组存在已无任何意义,9月28日美方和代表乘飞机返回北平,赤峰三人小组宣布解散,热河省军事调处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在三人小组撤出仅12天后的10月10日,赤峰被93军占领,但是在1947年6月6日,赤峰又迎来了第2次解放,时间仅仅过了8个月,赤峰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第一次接触这批照片的感觉,好像是时光穿越一般,照片的清晰度毫发毕现,保存得如同新拍的一样,没有任何老照片上普遍存在的昏暗灰黄、斑渍水印、冰裂纹模糊不清的现象,就目前我所见到中国大陆建国前的老照片,保存到这种程度的,只有美国人、日本人、苏联人和中央通讯社。都是一流的照相机,柯达胶卷、洗相纸和定影液、显像液,以及高超的暗房洗印设备和洗印技术,加上照片底板的保存条件,才能达到如此好的照片保存质量,我初步认为这批照片的摄影师是三人小组中的美军专业摄影人员所拍,而不是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具有高超摄影技术和设备的中央各大报记者,并不跟随三人小组活动,而是集中在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的新闻中心,由国、共、美三方记者组成采访团,统一到各个调停区进行采访活动,三人小组的摄影能力和技术设备,只有美军具备。这个摄影师的镜头,主要是对准杜锐孟上校为主要拍摄对象,其次是美军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而代表和中共代表摄入的镜头并不多。

  其二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不拘小节的风格特征,构图随意性很强,不注重细节的完美,像把土狗随意入画面来表现严肃的题材,是讲究正统严谨的中国所不允许的,所以也只有生活在自由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下,美国人才具有的浪漫情怀。

  这批照片是去年秋天现身于华辰拍卖的,这批照片到底来自于何方?为什么时值去年才从隐藏了70多年之久的漫长岁月重新现身,我初步推测拍摄这批照片的美国摄影师,在1948年随三人小组美方代表团队回到美国,便将这批照片珍藏,束之高阁。摄影师去世之后,其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并将这批照片推向旧货市场,恰好被专门去美国淘宝做老照片买卖的生意人低价购得,并带到国内挂到华辰拍卖会拍卖。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一批人专门赴欧美和日本从事图书档案和老照片的收集整理,带回国内售卖,一般品相和价值不高的纸制品挂在网上售卖,而将品相较高、有相当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纸制品,送到各大拍卖行拍卖。改革开放以后,富起来的文化人开始专注收藏收购老照片之事,如同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展开,造就了许多老照片收藏大家,也形成了完备的老照片收藏售卖供应链。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大批欧美和日本发达国家有关中国题材的老照片,被深入挖掘出来,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市场,所幸的是这批照片在拍卖前印制的图录上公开了13幅,让有心的赤峰人翻拍下来公布于众,才得以使这批照片一小部分重见天日,回归了它的故乡,让我们去追思那逝去的岁月,那老城老街的流年岁影。但愿拍得这批照片的藏家能够将其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同时也期待赤峰市的有关部门重视老照片的征集和收藏工作,让历史告诉未来,让赤峰地区的红色记忆代代流传,不断发扬光大。

很赞哦!